欢迎访问四川省一级示范性高中(引领型)攀枝花市第三高级中学校官网
主页 > 学校概况 > 学校文化
学校概况

学校文化

1.学校的办学思想(理念):修德砺志 善知力行 以人为本 成长成功

 

2.学校的教育目标: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世界眼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学校的“一训三风”:

校训:崇德 敬业 砺志 博识

校风:不满足 永追求 敢担当 能创新

教风:德艺兼修 科学严谨

学风:勤思博学 笃行致远

 

4.学校的教学思想(理念):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 全面发展 学有所长

 

5.学校德智体美劳工作指导思想

德育:立德树人 以真铸魂

智育:以学论教 教学合一 教学得法 教学相长

体育:强健身心 幸福一生

美育:扎根中华文化 融通世界文明

劳动教育:立足生活 全程融合 注重实践 知行合一

 

6.学校的“五育融合(修德、增智、强体、育美、崇劳)”工作方向:

修德砺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

善知力行,自强自律自我教育;

强体健身,动身动脑律动青春;

育美敦品,求真尚善美美与共;

崇劳弘毅,成长成才成就梦想。

 

 

攀枝花市三中学风:勤思博学,笃行致远

 

学风即学校的学习风气。从广义上讲就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也是学校全体师生知、情、意、行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学风是凝聚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法措施等,它依不同学校的不同特点表现出独有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学校全体成员的意志与行动,逐步地形成和固化,成为一种传统和风格。这些传统和风格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对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狭义上讲,学风即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学习风气与学习氛围,是学生总体学习质量和学习面貌的主要标志,是全体学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学习上的综合表现。可见,学风既是一种学习氛围,同时又是一种群体行为,不但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还能内化为一种向上的精神动力。在学风优良的环境里,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意志情感等都会发生变化,并反过来对自己的成长成才和职业生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风归根到底是学生对待学习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态度和行为表现,它通过目标、态度、纪律、方法、兴趣、效果等具体地反映出来。这就在不同层次上构成了学风的要素。

首先,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确实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需要引发动机,动机推动行为,这是学风建设的基础。

其次,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体现于对学习重要性的认同,对学习目标的追求,对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情感的浓厚程度。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学风建设的前提。

第三,严明的学习纪律,有利于学生自觉维护正常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秩序,对优良学风的形成起到强有力的保证作用。

第四,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形成良好学风的关键。

第五,学生的学习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对知识的兴趣,只有在充满学习兴趣的气氛中,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学风,这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第六,效果是判断学风好坏的终级标准,也是学风内涵的最高层次要求,与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相连,是衡量人才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志,对学风的纠正和重塑起着反馈和调控作用。

《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是“要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审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忠实地实践。”这就明确地提出了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效果。

“勤思”就是勤于思考。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和观点看待问题,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意思就是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

“博学”就是要广泛地学习。《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强调广泛的学习就要坚守自己的志向,急切地发问求教,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作为教师,应学识渊博、造诣精深;作为学生,应打下厚实的功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博学以知其理,广听以明其变。《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是一种开放的心态,是一种执着的精神,是一种谦虚的态度。

“勤思博学”强调学习者带着思想和思考开展学习,思考和学习并重,不可偏废。《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诫我们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明朝王守仁在《答罗整庵少宰书》中指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告诫我们在学习中要到做“不唯书、不唯上”,而“贵于心、贵在思”。

“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行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强调学习者应博览群书,知识的积累是无止境的;有了学问还要切实付诸行动,不能懈怠!“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致远”即致力于远大理想。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后人将“致远”含义进一步引申为远大的理想、事业上的抱负、追求卓越等。一个人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具有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的情怀,才能引领人生更好地发展、促使我们的奋斗达到新高度。

致远,体现了一种矢志不渝的精神,它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既立足现实,又不为浮云遮望眼。做人,要站高一点、想宽一点、看远一点;做学问,要耐得住清贫与寂寞,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

“笃行致远”强调坚持不懈地实践、做一个行动派,笃行是实现理想目标的前提,理想目标是人生奋斗的方向。三中人“不满足 永追求 敢担当 能创新”的铮铮誓言就是对“笃行致远”的最好诠释。

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与做人的格局有很大的关系。人生的境界决定格局,格局决定人生的结局。学习就应该有格局和境界。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三中学生就是要以“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为人生信念,以“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人生格局,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深厚情感和“勤思博学,笃行致远”的生动实践贯穿于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攀枝花市三中教风:德艺兼修,科学严谨

 

教风是指学校在教学精神、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形成的长期的、稳定的教育教学风气。教风是一个教育群体的德与才的统一性表现,是该教育群体整体素质的核心,是教师队伍在道德、才学、作风、素养、治教等方面的集中反映。教风是凝聚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法措施等,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旗帜,是一个学校生存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首先说“德艺兼修”:

《尚书•周书》:“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真正能够散发出浓郁香气的不是黍稷,而是人的美德。《国语•周语》:“其德足以昭其馨香。”意思是指一个人崇高的德行足以让人们感受到他散发出来的美好芳香。 “德艺双馨”是形容一个人的德行和技艺都非常优秀,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一般用来形容从事文艺工作的人。

“德艺双馨”是结果,而“德艺兼修”是过程。

这里的“德”,最常用的意义指道德、品行、节操。许慎《说文》:“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段玉裁注:“内得于己,谓身心所自得也。外得于人,谓惠泽使人得之也。”孔颖达疏:“德者,得也。谓内得于心,外得于物。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德是行之未发者也,而德在于心不可闻见。”由此可见,“德”蕴含着两个层面的内容,缺一不可。首先,“在心为德”“内得于己”,“德”是先天就存在于人类个体心灵的东西,此所谓“性本善也”;其次,“德”必须“外得于人”“施之为行”,惠泽于他人和社会,才能够最终完成“德”。道德作为人类漫长演变进化过程里逐渐形成的“人之为人”的人性存在物,必须依靠后天的不断认知、修养和践行,“施之于物”,惠及他人、社会和国家,才能最终得以成功实现。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的主流价值观。

《周易•系辞》:“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认为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作为有力支撑,即使一时身居高位,将来也一定会有祸殃降临。这既是一种经验总结,更是对做人重德、敬德、修德、蓄德、传德才能避祸去灾的理性把握,已经成为中国人做人行事的一种自觉的文化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一直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周易》中多次提到“崇德广业”“进德修业”。《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把树德立行作为“三不朽”的头等大事。《礼记》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意思是说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而这一“修身”首先要修养的就是自己的德行,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境界高尚,做道德的模范,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次要丰富自己的学识,勤读书,勤思考,勤写作。再次要丰赡自己的心胸,具有海纳百川的肚量,具有欣赏包容的情怀。

这里的“艺”,本来指艺术修养。用到我们教师身上,就应该是从事教育教学的才能、才艺、技能,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周礼》上说,“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就是礼节,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乐”就是音乐素养,艺术修养,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样样皆通;“射”就是一种军事射箭技术,一种杀敌的本领;“御”是驾驭马车战车的技术,不只是驾驶,更是一种驾驭管理的学问;“书”是读书、写字、写作的能力;“数”是一种计算、数学的技术,理数、气数、变数,《广雅》:“数,术也。”即技术、方法、技巧。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关注时事,热爱生活,多方面锻炼自己,具有必要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必要的艺术才能,艺术修养。每个教师都要有自己擅长的才干,懂得欣赏与评价。

德艺兼修强调的是二者同时修养,不可偏废。德是艺的基础和前提,艺是德的弘扬和展现。德正艺更高,艺高德更扬。

其次说“科学严谨”: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这里所说的“科学”,是指我们在从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上,就是要具有科学发展观的理念,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个性化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方法,甚至是相关学科的知识技能与方法。不能跟着感觉走,想当然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与时俱进的理念,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方法,用发展的观点、变化的观点看待问题。更要深入了解学生及家庭的现状与问题,关爱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和问题,促使学生健康发展。通过撰写论文来反思总结教育教学的经验与得失,通过科研课题来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所谓“严谨”,就是态度严肃谨慎;细致、周全、完善,追求完美。既是态度上的要求,也是方式方法上的要求;既是知识探究上的作风,也是为人处事的风度。《礼记》说:“举大事必慎其终始。”“谨于言而慎于行。”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严谨不等同于因循守旧,生搬硬套。它要求我们既要遵循规律和方法,又要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结合自身优势和学生实际,大胆实践,找到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也是严谨。

科学是指导我们严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总方针,严谨是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要求。科学严谨也是指引我们结合实际大胆创新的底气与力量。

做到德艺兼修,我们的教育教学才更有影响力、更有感召力;做到科学严谨,我们的教育教学才更有实践性和时代性。